《竹枝词·美瓶》  瓶型美女紫陶乡,  自古文人词赋昌。  历史存残竹简上,  重生爨体复荣光。    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的这首《竹枝词·

建水紫陶携手普洱茶共谋茶器融合发展之路

    《竹枝词·美瓶》

  瓶型美女紫陶乡,

  自古文人词赋昌。

  历史存残竹简上,

  重生爨体复荣光。

       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的这首《竹枝词·美瓶》为我们展现了建水紫陶残贴技艺的精美之处和紫陶的悠久历史。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紫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凝结着前人的智慧。其中,残贴是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极大地丰富了建水紫陶的艺术魅力。

  近日,云南网记者一行人来到了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紫陶协会,带着“茶器融合”的探索,对建水紫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其中,在制作紫陶时,匠人们使用的残贴技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残贴,产生于清朝末期,是指通过独特的加工技艺,在陶器表面刻填出各类残破字帖、碑拓、印章和图绘等样式的装饰。经过多道工序的处理,风格不同、字体各异的字画堆叠交错,文字和图案相互独立,又彼此辉映。在陶面上雕刻填泥,以泥为彩,注重的是色块之间的对比协调,是一种形式感简单而表现力十分丰富的艺术语言。

  构思精彩绝伦,制作技艺高超,残贴装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残贴块面的搭配,既需要讲究汉字单字结构的协调搭配和笔画长短交错,又要注重整体的布局谋篇,各个色块的大小、字画连接及色彩搭配。借鉴绘画艺术中“残缺”理念与堆帖迭压,吸收碑帖书法等装饰艺术的精华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装饰风格,建水紫陶残贴工艺在一代代制陶艺人们手中运用、继承和发扬光大。

  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李卫忠现场制作残贴。彭薇摄

  建水碗窑村的制陶艺人们早已说不清残贴的来历,但是对残贴的装饰技艺却已炉火纯青。在原有的阴刻填彩工艺基础上,他们找到了更多的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方法。制陶艺人们在制作残贴图案时,早已将不同层面的图案在心中打好腹稿,哪些胎体需要剔掉,哪些图案需要保留,每一个汉字的字体,每一个书画图案,需要经过几次的剔除和预留,才能以达到不同平面交合的效果,每一个步骤制陶艺人都烂熟于心。同时,填彩也使残贴的难度大大增加。最为复杂的残贴居然达七层之多,最小的填彩处只有米粒大小,但在得心应手的制陶艺人手中,一层一层叠加没有半点失误。看似简单的每一个步骤背后,都蕴含了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汗水。更加令人为之惊叹的是,所有残贴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竟然没有使用任何一张设计稿。

  今天的建水县城中,制陶艺人们开始了难度更大的创新,他们在填彩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彩泥的深浅度,以达到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神奇效果,使陶器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和形式。

  残贴之于紫陶,正如紫陶之于建水。一件小小的陶器,在这一方小小的古镇完成。千百年来,建水人民生于此长于此,无数文人墨客流落到此,他们的故事早已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但他们的所思所感,先辈们凝聚着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文明之美,在制陶艺人灵巧的双手之下,被永远印刻在这精巧雅致的陶器之上。

  好茶配好壶,云南的普洱茶和云南建水紫陶是绝配,建水紫陶贮茶不串味、不返潮,饮茶,茶汤还原真实、口感一流。在品普洱茶时,还能通过紫陶上的精美刻画欣赏中国的书画,了解陶文化和茶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茶与陶相辅相成,茶器融合将为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和打造“千亿云茶”产业发挥出重要的力量。

手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