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言观社大家好!【茶言观社】是元泰茶生活公众号特设的茶界“锵锵四人行”栏目,会在每周四定期为大家奉上嘉宾的茶言茶论。"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品茗中",以茶会友,

 茶言观社

大家好!【茶言观社】是元泰茶生活公众号特设的茶界“锵锵四人行”栏目,会在每周四定期为大家奉上嘉宾的茶言茶论。"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品茗中",以茶会友,尽述民间茶话,交流自由观点,诉说生活体验,不掩真实性情,分享趣味茶生活。

       

嘉宾

程文秀

温建平

金穑

夏云峰

▲【茶言观社】四位嘉宾:程文秀、温建平、金穑、夏云峰,每周将轮番论茶,敬请关注!  

听陈老谈大红袍

金穑

     

陈老,即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德华。嗜好岩茶的人应该听说过这个名字,因为早就有人称他“大红袍之父”了。这恐怕是源于陈老当年将大红袍茶苗引种回武夷山,并身体力行推广大红袍,一生奉献于大红袍之故。

日前,借武夷山茶博会之机,我携带着陈老所著的《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前往陈老的北斗茶科所,当面聆教。

大红袍身披太多的神秘元素,岩茶系有说不完的故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越说越神奇,越说越好奇,有些茶客胃口被吊得高高,每天如果喝不到一泡好岩茶,一天似乎就过得不踏实。

就着一泡大红袍,陈老侃侃而谈。我拋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红袍的起源。在种种传说中哪个更接近真实。

陈老答:“说不清。”

我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陈老的严谨是出了名的。这一答案显然是对他严谨作风的一个再一次佐证。陈老当年为弄清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在北京国子监点大红袍的缘由亲自考证就留下了一段佳话(为纪念福建改革开放四十年,福建省政协邀请陈老撰写了《德润大红袍,一叶凝芳华》一文有详细描述)。

“零星的信息是先有红袍之说,后有大红袍,最早的时间也就是清初。”

大红袍为四大名丛之首,这是定论,但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的座次不同的书中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本书中,也前后不一。对此,我请教陈老甄别。陈老也显然没在意这个顺序,一时语塞。我倒反而觉得自己太苛责了。

九龙窠崖壁上的大红袍母树以及“大红袍”三字是不少茶客、游客的神圣之所,因此传说也就特别多,寺僧看管、士兵看守、农户看护等至今未曾断绝。陈老本着亲身经历都给我一一作答。未曾想到的是“大红袍”三字的历史并不久远。1994年,陈老采6棵母树大红袍做茶,共制作出2斤毛茶。而不是传说中的只有7两。

当然,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绕不过去的——岩韵。品岩茶不谈岩韵,那可能是对岩茶的最大浪费。朋友间馈赠,不懂茶者肯定手头留不下好茶。陈老说,岩韵是岩茶的品种特征,是比对出来的,如同铁观音有观音韵。

民国时期,著名茶人吴觉农、王泽农、张天福、林馥泉等曾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研究与制作,在兵荒马乱、中国茶业凋弊时期,为后世留下一段传奇与文化积淀,陈老谈起,甚至敬佩。

“好茶一定有好叶底。”

茶味淡尽之时,陈老吩咐小妹端一碗清水,然后夹了十几片茶叶放入碗中,一边摊开讲解,我一边点头,似有醍醐灌顶之感。

“好叶底三红七绿,透亮。但好叶底未必就是好茶。”

品茶贵在得趣。何谓茶趣,古人不是人见人殊,而是所见略同者居多。当然,寻趣,得趣因人而异,途经有別。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听人谈茶,尤其是高人谈茶,从最初的长知识,渐渐生趣了。

手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