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片形特种绿茶的学习告一段落这几天研究一下条形特种绿茶条形茶在制作过程中受到推揉、滚揉、搓揉等手势使条索卷紧成条的一类茶揉捻是条形茶初步成条的关键工序条形茶与针

扁片形特种绿茶的学习告一段落

这几天研究一下条形特种绿茶

条形茶

在制作过程中

受到推揉、滚揉、搓揉等手势

使条索卷紧成条的一类茶

揉捻

是条形茶初步成条的关键工序

条形茶与针形茶极为相似

但是条索不要求像针形那样紧直如松针

条形茶产地分布广泛

品类与数量超多

选择有代表性的为例介绍

郭子涵·学茶:初识采花毛尖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采花毛尖

没错,是采花

我也确认了好几遍

创制于1991年

产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一看到五峰就想到五峰乡

想到了古茶园之旅

马上百度地图

发现五峰乡和竹溪茶园所在的郧县

在湖北中西部

而这个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在西南方向500公里的宜昌

属于武陵山支脉

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

全境皆为山区

是传统的茶叶种植区

有2000多年的茶叶生产历史

条形特种绿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

具有明显的长江河谷气候特征

土壤富含锌、硒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

十分适宜茶树省政

茶叶是五峰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

改革开放后全县先后研制开发了:

五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名优茶

重点培育了“采花毛尖”、“天麻剑毫”等品牌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各大茶企自由运作、合并兼并,强强联合

最终成立新的“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

 

回到主角“采花毛尖”上来

分类

采花毛尖王

高山叠翠

高山玉茗

尊品1716

至尊贡芽

… …

9个规格产品

 

品质特点

郭子涵·学茶:初识采花毛尖-条形特种绿茶

外形条索细秀、紧直、显毫

色泽翠绿油润

汤色清澈明亮

香气清高持久

滋味鲜醇回甘

叶底嫩绿明亮、匀齐

郭子涵·学茶:初识采花毛尖-条形特种绿茶

 

 

鲜叶要求

适制品种:

五峰本地群体种

鄂茶1号、鄂茶7号、鄂茶10号

一般在清明前10天开采

不同等级茶叶对鲜叶的要求不同

从单芽到一芽二叶

郭子涵·学茶:初识采花毛尖-条形特种绿茶

 

高级采花毛尖以单芽为主

要求芽长约2.5厘米

过长或过短都不要

并做到“四不采”:

不采紫芽、杂色芽;

不采空心轻芽;

不采病斑、虫口及损伤芽;

不采雨天或露水芽

采摘时注意保持鲜叶的完整性

避免损伤芽叶

 

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炒二青(毛火)→整形→初烘→复烘提香→精制包装

1、鲜叶摊放

鲜叶及时摊放在清洁、无异味的竹席上

厚薄均匀,嫩叶薄摊,老叶厚摊

一般摊放5〜6 小时

减重率为10%-15%

鲜叶含水量不超过70%

摊放适度:

叶梗变软、叶缘稍卷

叶色由鲜绿光亮转为暗绿

并散发清香

2、杀青

掌握投叶量、锅温、时间和杀青程度

传统工艺采用八方复干机

投叶量3-4公斤

温度160-180 °C

杀青时间7 min左右

茶叶含水量降至58%-60%时下机摊凉回潮

新工艺使用:

汽热杀青机和滚筒连续杀青机

杀青叶标准:

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

稍有刺手感,手捏叶软,略有黏性

叶梗折而不断

青草气消失

3、揉捻

郭子涵·学茶:初识采花毛尖-条形特种绿茶

传统的手工揉捻方法:

将青叶放在簸箕上

采用理、搓、揉手法

先轻揉搓,再适度重搓

而后再轻揉,理、搓

至茶条湿润、稍直即可

机械揉捻:

以轻揉为主

中间适当加压

揉捻时间因机型大小及原料老嫩而不同

一般15-40分钟

揉捻适度:

茶条基本成形,柔软湿润稍粘手

4、炒二青(毛火)

进一步挥发青气

紧缩条索,散发水分,有利整形

传统工艺使用八方复干机

投叶量同样3-4公斤

滚筒温度为100-120 °C,滚炒4-5分钟

然后温度降低到70-80 °C,再炒8-10分钟

待茶叶含水量降到33%-35%

茶条微有刺手感时

下机摊凉回潮

新工艺使用6CH-3型、10型烘干机

进风口温度105-120 °C

上叶厚度 1.5-2厘米

时间10-12分钟

茶叶含水量35%左右

下机摊凉回潮

5、整形

关键工序

传统工艺·采用全手工进行

使用100厘米*200厘米的铝板蒸汽平台灶

或6CMU-2型热风整形平台灶

铝板温度80-90 °C

投叶量根据个人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0.3-0.4公斤

理条、搂条、搓条、抽条和撒条等手法

交替进行

用力先轻后重再轻

全程20分钟左右

前10分钟以搓为主,边搓边炕;

后10分钟紧条提毫,以炕为主,手法要轻

至茶条完全失去黏性,茶芽挺直匀整

含水量降到15%时,下机摊凉

机械做形:

选用6CLZ-60型理条机

火温先高后低

锅温140-160 °C

每槽投叶量150-200克

前期使用软细棒加压

时间10-15分钟

至含水量15%时,下机摊凉

6、初烘

足干是茶叶外形和内质进一步形成优化的过程

传统工艺:

使用当地俗称的“帽帽炕”烘茶

以木炭为热源

炕上先铺一层细纱布,再铺茶烘焙

投叶量1公斤左右

温度60-80°C,先高后低

每隔2分钟左右轻翻一次

烘至茶叶含水量在10%左右时下炕

时间15分钟左右

平台灶烘干:

选用6CPZ-2型热风整形平台灶

温度70-80 °C

时间30分钟左右

叶层厚度2-4厘米

中间人工翻动8-10次

茶叶含水量10%左右,下灶摊凉

7、复烘提香

传统工艺:

仍然使用“帽帽炕”烘茶,方法同上

投叶量为初烘叶2-3笼并一笼

温度60-70 °C,先高后低

时间30-40分钟

待茶香显露,手捻茶叶成粉

含水量5%,即可起烘摊凉

机械提香:

选用6CMU-2型热风整形平台灶

温度60-70°C

时间30-45分钟

叶层厚度3-4厘米

中间人工翻动7-8次

茶叶含水量5%,下灶摊凉

使用6CTH-6. 0型提香机足干

箱温先高后低,60-80°C

每次投叶量11-12公斤

时间约40分钟

含水量5%时下机摊凉

8、精制包装

烘干的茶叶经摊凉后

采用6CFX-25型名茶风选机进行风选

除去灰、片、末

再进行筛分、色选

人工精拣和感官审评、分级

然后用防潮袋装好,入库保管

 

手机

相关文章推荐